正视文化误读 助力文明互鉴
正视文化误读 助力文明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断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不同文明之间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重要途径。同时,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当今,我们需要正视文明互鉴中的诸多文化误读现象,减少和疏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尽量避免文化冲突。
文化误读的生成与影响
误读的原义是指歪曲了文本或其他阅读对象的原本含义,是对原文化的错误阅读和理解。其引申义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及其文化错位。其中翻译是产生和深化误读的重要环节。由于每种语言深植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绝对对等意义上的译介是不存在的。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因此在对待同一个事物或文本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人们总是习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客观地讲,误读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大体上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类影响。从正面影响来说,人们对艺术或人文作品的误读有可能是一个激活想象力、创造灵感和思想革新的过程,譬如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因误读中国古代政治是“最有人权的制度”而建构起君主立宪制,因误读中国儒学是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而批判了“神示宗教”。但是,误读的负面影响更加常见,这种误读往往是建立在对事实不当的感受、对认知对象的材料占有不充分或分析不科学的基础上,譬如“盲人摸象”就以局部代替整体,结论注定错误。在很多情况下,误读是由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曲解造成的。
一般来说,文化误读往往直接引向文化误导、文化误判甚至文化冲突,歪曲认知对象,加深中外文化彼此之间的鸿沟。误读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下意识的误读,主要因双方文化上的差别造成的,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粗疏的,常常是当事人以己方的价值观去衡量他方的行为,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得出否定或肯定对方的结论。第二种情况是有意识的误读,与下意识的误读迥异。有意识的误读有系统、有理性,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或是出于某种实际需要,往往囿于成见。此种误读一般比较稳定,难以和认知对象沟通对话,也不易在短期内改进。西方不能理解教化在中国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而中国也难以理解为什么西方报道总是不停地揭露阴暗面,相互攻讦的情况时有发生。
文化误读与理解的变异
误读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且广泛存在,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异的文化背景或个体性的工作粗疏都可能造成误读。误读的常见后果是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堕入谬误泥沼。避免误读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它要求人们详尽地占有事实,准确地进行分析。在鼓励人们对认知对象做大胆解析的同时,要减少误读,其间的探索、反复必不可少,艰辛也是可以想见的。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理解需要无数的“反”误读方能完成,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补。简言之,文化误读时时刻刻在发生,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跨文化交流,理解和对话是减少、疏解误读的重要途径。
文化误读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冲击,是文化交流和演变的必经阶段,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文化误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理解的变异。由于个体的差异,理解必然存在多样性。理解的变异是难以避免的,减少文化误读的最好方法是深层次对话。文化误读的产生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涉及语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层面的理论探究,又可对当下的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引。误读不仅存在于符号层面,更存在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层面。我们不仅需要矫正符号的误读,更应该传达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他者”在对二者的体验中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经由“他者”的目光反观自身,也能够点亮我们对自身认知的盲区,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而免于狭隘的风险。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有所不同,因此文化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文化误读,人类干了不少蠢事。即使在数字化网络时代,价值误读仍然不可避免。价值的寄生性、内隐性,成了跨文化人际交往误读的触发机制。同理,由于价值的内隐,导致误读双方双盲,即误读者意识不到自己在误读,没有与对方沟通的需要,误读常常会一误到底。价值误读倘若侵犯人的基准价值——尊严,别看表面的事情鸡毛蒜皮、微不足道,其导致的对抗常常是意想不到的不共戴天。
文化“走出去”要正视误读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把文化误读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攻击加以区分。文化误读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区别对待。在不同国家、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文化误读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文化误读是不同文化发生碰撞的必然过程,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从误读演化为文化冲突。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新形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遇到的文化误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应从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存的高度来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外来文化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要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对于善意的误读,给予解释;对于负面的误读,给予澄清;对于意识形态的歪曲,应加以反对。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发挥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的特性,以外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高传播效力。对别人的误读应尽量“知其所以然”,尽可能避免我们对别人的误读,尽可能促进平等的深度交流。
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我们应当持理解、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平等地与他者对话,利用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只有正确地理解自身,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他者的误读。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系温州大学特聘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博士生导师)
作者:傅守祥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05日第5版 版名:理论周刊
相关新闻
- 2020-03-09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掉队”
- 2020-03-09疫情当前高校试水毕业生“云答辩”
- 2020-03-09北京探路校长职级制 让懂教育的人来办学
- 2020-03-09高职生顶岗实习与复产复工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