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教频道 >> 今日聚焦

院士领衔 师生比18:11 西北大学古生物学“豪华”教学团队上线教学

20-03-13 09:2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王莉文

  院士领衔 师生比18:11 西北大学古生物学“豪华”教学团队上线教学

  在西北大学,有一支活跃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一流科研团队,他们有着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上发表14篇文章的“豪华”成绩单。从实验室到讲台,这群优秀的科学家亦以“培养世界一流学生”为己任,着力探索“精英式古生物教育”模式。

  在这个特殊的开学季,以舒德干院士,张兴亮、张志飞、刘建妮等长江学者领衔的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研室共18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14位)全员携手,以大课串讲的形式,用中英双语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11名硕博士生线上开授“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这门专业平台课。学生评价:“这阵容,太豪华!”

  “要把这门大课上好,不仅是完成疫情期间的教学任务,还要把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古生物学的‘金课’。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专长和研究优势,让我们西大古生物学的研究生培养,真正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地质学系主任张志飞说。

  豪华团队:18位专家联合讲授一门课

  古生物与地层学是西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依托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契机,教研室率先对所属专业研究生课程进行了凝练和重组,将原有多门课程合并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平台课——“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并对教学设计和授课模式进行了深度改革。

  “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程涉及很多不同的化石门类。受教师个人研究领域的局限,独立开课则无法在所有门类的教学中做到足够深入。而经过审慎分析,教研室18位老师的研究方向综合起来,与门类古生物课程的教学设置非常契合,这样就为开设一门综合古生物大课提供了专业支撑。”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研室主任傅东静介绍。

  按照新的培养方案,课程共分为18个独立的授课章节,由古生物学教研室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的18名教师联合授课。每位教师授课4学时,讲授自身专长的研究领域,开展“特色、系统、前沿”的新研究生课程体系。

  2月底,古生物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召开了线上“集体备课会”,大家以“授课内容不重复、重要研究领域不缺项”为原则,商定了各自授课主题。面对全新的课程设计,教师们十分踊跃,中科院院士舒德干最先确定“后口动物类群+生物进化理论”的授课主题;华洪教授主动请缨承担线上教学“第一讲”;张兴亮教授申请8个学时被“婉拒”后,主动浓缩精华,并表示将和学生们开展课后线上讨论……就古植物学、早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教学内容薄弱的问题,教研室讨论决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以线上教学和讨论的方式予以补充。

  大家的统一认识是,通过联合授课,夯实研究生的古生物学基础,提升研究生对国际前沿重要科学问题的把握,进而“打造全世界最专业、最系统、最前沿的古生物学研究生课程”。

  精英教育:面向11名学生的“集中训练营”

  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全体硕博士生,仅11名。一门课18:11的师生比,委实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循着古生物学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培养初衷,这样的安排就不难理解了。

  “门类古生物学是古生物研究的基础,研究生在开展科研工作之前,必须要通过传统的门类古生物训练这一关,扎实掌握化石的观察、定种、描述、比较、讨论、系统分类和演化关系等。否则,开展后续研究都是空中楼阁,做不深也走不远。而另一方面,古生物学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较广,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很难进入到高强度的前沿领域研究工作中。因此,‘集中训练营’显得十分必要。”傅东静说。

  课程设计涵盖了古生物学最重要的各个化石门类,兼顾了微观和宏观的不同研究尺度,还将结合当今国际古生物学前沿科学问题,对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作详细介绍。“每4小时一个专题,把基础概念讲透,把前沿热点引入,让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为后续研究做好充分准备,就是我们‘集中训练营’的教学目标。”张志飞说。

  线上开课以来,“豪华”教学团队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共有32名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到了全程听课的行列,另有132名校友、博士后和交换生将通过线上旁听的形式,选择性学习部分专题课程。

  新建的线上学习群里,讨论十分热烈。硕士一年级的林威良认为课程很有挑战,为了让自己跟上课程,他以查阅参考文献的方式进行预习。博士二年级的任心宜很期待此次课程,她最想听陈延龙老师讲授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在瑞典接受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梁悅、刘璠则表达了她们的激动之情:“线上教学让我们有机会聆听到教研室老师们精彩的教学内容,真是幸运!”身在斯德哥尔摩的博士后李洛阳校友则将选择性听取前沿领域研究专题,并参加课程讨论。校友张志亮目前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他希望能在线上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交流学习和研究经验。

  改革红利:让冲击“世界一流”更具活力

  这支“豪华”教学团队出现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非偶然。

  作为西北大学全面综合改革的特区与试验田,地质学系2016年起就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成为了学校“一院一策”管理模式的先行者。该系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细化为“引育世界一流队伍、培养世界一流学生、产出世界一流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平台、开展世界一流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全方位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大力投入学生培养和队伍建设。学校还为地质学系开设专门财务账户,设立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2017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科以国家认定方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依托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厚积累、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国际一线水准的科研教学团队,地质学系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2018年以来,该系对标国际一流高校,自主出台了《地质学系资助师生参加学术会议和教学会议暂行办法》《地质学系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以及一系列联合培养和研究生留学资助新政策,打造“学在地质”品牌。该系率先实施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面向全体本科生设立学费奖学金、提高学业奖学金资助强度;全额资助符合条件的学生赴海外参加世界名校交流培养、联合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会议等项目;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改革,建立了研究生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储才计划”和“申请考核制”等招生新机制,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学术团队”一体化、特色化、内涵型为特征的“本硕博”贯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地质学系已资助17名研究生赴美国等9个国家或地区(含中国香港)进行联系培养学习,资助81名本科生赴海外一流高校研学,接收21名外国留学生来系学习。2019年6月,古生物与地层学教研室在开展深层次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的基础上,邀请外籍学者教授作为评委,首次尝试了博士研究生全英文毕业答辩。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师生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教学和科研中主动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交流中树立了自信,学习和工作有了更多的动力与底气。多名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副主任,在多个国际SCI杂志担任主编和副主编。近三年来,地质学系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批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入选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获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1项。获全国教师教学比赛和微课比赛一、二等奖4项。出版教材3部,建设MOOC、SPOC课程4门次。1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研究生奖学金资助,2名博士研究生获评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通讯员 李琛)

  作者:冯丽 李琛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访问yuanben.io查询【2PJJ78ST】获取授权信息。

  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不“疫”样的植树节!甘肃省新闻战线工作者携手播绿“八步沙”(图+视频) 不“疫”样的植树节!甘肃省新闻战线工作者携手播绿“八步沙”(图+视频)
  • 天水市双拥办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天水籍疫情防控一线军队人员家属活动 天水市双拥办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天水籍疫情防控一线军队人员家属活动
  • 天水:马跑泉公园春意正浓(组图) 天水:马跑泉公园春意正浓(组图)
  • 陇南:技术员进村 指导种土豆 陇南:技术员进村 指导种土豆
  • 天水:为百姓食品安全护航(组图) 天水:为百姓食品安全护航(组图)
  • 白银电力 服务种植户 全力护春耕 白银电力 服务种植户 全力护春耕
  • 兰州七里河区商业门店有序营业 力争短期内补充口罩供应 兰州七里河区商业门店有序营业 力争短期内补充口罩供应
  • 兰州榆中400余家餐饮企业复工 兰州榆中400余家餐饮企业复工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