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信号少设备 这位乡村校长如何做到“停课不停学”
缺信号少设备 这位乡村校长如何做到“停课不停学”
三月的甘肃陇南,成县二郎乡严河小学校园里美丽的山桃花像往年一样争相斗艳,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原本书声琅琅的校园变得格外安静。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境内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错综交融。受制于自然条件,位于成县二郎乡西北林区的严河小学,办学条件薄弱,网络条件和信息化设备也比较落后。但是,在一个教育人的坚持下,该校的线上教学工作却开展得井井有条。
今年57岁的刘廷贵,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整整36年,他既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也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受疫情影响,2月24日,成县教育局建议各校按照实际情况,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探索实施“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
刘廷贵的家在刘坪村,全校66名学生大都分散居住在周边各山旮旯子,大部分还是留守儿童,家里没拉网线,还有的没有手机,有手机的信号质量差。尽管县教育局对线上教学并没有作硬性统一的要求,但看着日益泛绿的山头,刘廷贵心急如焚:“孩子们正处在巩固学习基础的时候,条件再艰苦,也不能让他们因疫情耽误学业。”
实际上,刘廷贵也是个“电脑盲”,不会进行网络教学,对电脑的使用也不太熟悉。为了能够给孩子们进行网络授课,他特意叮嘱在县城工作的儿子购买了笔记本电脑,并接通了家里的网线。凭借着自学和年轻教师的帮助,他硬是学会了一点点电脑操作技术,渐渐掌握了网络授课的技巧。
但新的问题来了,许多学生家长不懂如何安装手机学习软件,网上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刘廷贵便决定一户一户地教学生家长下载使用云会议、钉钉等网课软件。“他有时候一天要跑四五个山头,来回几十公里,饭也顾不上吃,太辛苦了。”一位学生家长心疼地说。
没有手机的学生怎么办?王沟社有6名学生,三年级学生小伟、一年级小豪兄弟俩属于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70多岁的奶奶,也没有手机。早上六点钟,刘廷贵就带上昨晚备好的教案直奔王沟社,刘坪到王沟有5里多的路程,而且全部是山路,虽说是水泥硬化路面,但坡陡弯急,行走十分费力,5里的路程要走近一个小时。
就这样,刘廷贵的“院子课堂”开了起来。他把学生按区域划分,每人相隔一米多。6个学生整齐地戴着医用口罩,坐在农家小院里,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大山深处,成为了小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与之同步的是,严河小学各年级班主任都组建了班级群,以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辅导为主的网上授课也正在有序展开。
忙活完“线上”和“线下”教学,刘廷贵一个人悄悄地从10多公里外的学区领取了配发的喷雾器、消毒液以及防护服等用品,利用空闲时间,带着干粮,步行到学校,对每个角落都进行了仔细的消毒。“只要站在讲台上,就要上好每一堂课,对得住每一个山里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今,疫情虽然暂时阻挡了孩子们上学的脚步,但不能阻挡他们学习求知的心,我会继续为孩子们坚守院子课堂。”刘廷贵说。
在这36年中,为了教好学生,他晚上拿起书本学习,把不懂的问题细心记在本子上,随身携带,每次利用学区开会的机会虚心请教别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他的课堂总是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喜欢。他还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地进行家访,给辍学的学生和家长做工作,给成绩差的孩子辅导……身影遍布二郎乡的各个山头。
在刘廷贵的默默坚守和辛勤努力下,严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教学质量在山区历次统考中均名列前茅。迄今为止,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输送出近千名学生,有的学生接过了刘廷贵手中的“粉笔”,也选择坚守在偏僻的山村里,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人生的梦想。
“刘老师很有耐心,有些题目我经常做错,每天放学后他就留下来专门给我补课,如果没有刘老师的辅导,我或许就上不了大学。”回忆起上小学时的情景,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周飞飞仍记忆犹新。
大山里的山桃花都开了,寂静的大地很快就会重新恢复色彩。
也许,在这36年里,刘廷贵曾无数次地遇到过挑战。但无论如何,他都一直在坚持,一直在教学的道路上行走着,正如他所说:“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跟党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条件再艰苦,我也不会让孩子们因疫情而耽误学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罗红兵)
作者:尹晓军 罗红兵
相关新闻
- 2020-04-03教育部:为留学生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
- 2020-04-03民航局:保留“最低水平”的航班量 尽量保证海外留学人员必要的回国需求
- 2020-04-03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作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答记者问
- 2020-04-03祖国永远是你坚强的依靠——驻外使领馆助力海外留学人员抗疫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