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代表委员热议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代表委员热议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的出台,令多年来为之呼吁奔走的代表委员倍感欣慰。
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大中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创新和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本报记者在两会期间进行了采访。
与时俱进 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意见》印发后,社会上出现一些误读和猜想:加强劳动教育是否等于过去学工学农?什么样的劳动教育算得上新时代劳动教育?显然,要落实《意见》,首先要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谈落实,才不会跑偏。许多代表委员强调,在对优秀传统加以继承的同时,要注重将劳动教育跟新技术结合,根据时代需要改进劳动形态,特别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使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说:“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我们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强化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那么,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动起来、出出汗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在今年的提案中重点关注了这个话题。他从高校思政教育的角度解读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对于高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的“重大风险”具体指什么呢?张政文解释,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防范化解大学生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国情民情的风险。“千禧一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年代的磨炼,对党的历史和国情民情了解不深,尤其是对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国情没有深刻把握。”他表示,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与价值判断力,导致分析片面化、行为失范化。此外,劳动教育还可以防范化解精致利己主义、重享受轻创造的风险,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劳动观、消费观。
因地制宜 把劳动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学校,设计和开展劳动教育一定要因地制宜,这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其实,在《意见》出台之前,一些教育界的委员已经是劳动教育的先行者,他们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感受。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就是其中一位。他提出:“劳动教育不能在嬉戏的体验中娱乐化、过程化,而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展开,在真实情境具体问题解决中历练生活技能、端正劳动态度。”
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网络研讨会上,唐江澎介绍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做法。2017年,学校申报了江苏省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以校园模拟城市,由学生选举的“市长”来模拟城市治理,并基于校园生活开发了一系列的职业体验性劳动课程,如食品检验检测、居委会自治、环境保洁等。
这和庹庆明的探索不谋而合。庹庆明告诉记者,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有一个理念就是活动育人。目前学校的劳动教育,除了每周至少一节的劳动教育课外,主要是通过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他说,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必须根据学科特色、办学特色寻找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在中央美术学院,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专门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劳动现场感受生产生活的现实,从中发现和提炼艺术表现的主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告诉记者:“传统、生活、创造‘三位一体’始终是美院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在范迪安看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素质的锤炼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意见》,中央美院正在考虑,更加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均增加劳动课,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把劳动教育作为课程要求落到实处,“使艺术学生不仅仅是劳动的旁观者、欣赏者,还是劳动的参与者、实践者”。
完善体系 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历年来,不少教育界的政协委员都在两会上呼吁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就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提案。他认为,劳动教育体系应包括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劳动课程师资培训体系和劳动课程体系等。
朱晓进详细阐述了对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他说,应建立多形态、充分整合的劳动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除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外,还要整合其他学科课程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这包含所有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课程,包含学军、学工、学农、学商等综合实践活动,还包含家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社会义工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
除了课程体系之外,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很多委员关注的焦点。庹庆明认为,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他建议,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归根结底还要服务于劳动育人这个中心任务。朱晓进认为,若非如此,将出现劳动课为开设而开设,以及设置随机、零散琐碎的现象。
和朱晓进一样,张政文也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他举例,开展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家庭劳动实践,可以体验持家之道、孝亲敬老爱幼;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劳动周等学校劳动实践,主动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开展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学工学农等社会劳动实践,在田间地头、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的亲历劳动中,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劳动技能,能够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及实践能力。
(本报记者杨国营、倪秀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24日第1版
相关新闻
- 2020-05-25村医祁琪:“读书有用,真的有用”
- 2020-05-25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00万农村娃
- 2020-05-25新建改扩建校舍2.24亿平方米,23个省份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成效显著
- 2020-05-25怀念和老友陶西平在一起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