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县域教育体系是脱贫致富治本之策
健全县域教育体系是脱贫致富治本之策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专论
脱贫攻坚工作逐步进入攻坚总攻阶段,更加需要优化扶贫开发、志智结合的精准脱贫策略,把教育脱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健全县域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握好实用人才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关系,在缺乏职业教育资源的深度贫困地区,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贫困问题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摆脱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我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堪称世纪伟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走精准扶贫之路,脱贫攻坚任务接近完成。贫困县数量已从2012年年底的832个缩减至2019年年底的52个,贫困村数量由12.8万个减到2707个,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平均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基本解决,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脱贫攻坚工作逐步进入攻坚总攻阶段,更加需要优化扶贫开发、志智结合的精准脱贫策略,把教育脱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健全县域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成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环节发挥关键性作用。
技能脱贫成为开发式脱贫的关键
贫困人口脱贫难、返贫易的原因,主要是技能弱、文化低、身体差、资本少、区位偏。在脱得了、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进程中,技能脱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总攻阶段,技能愈加宝贵。尽管“三区三州”地区贫困人口体量较小,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老难题”,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攻的硬山头。对剩余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大致有开发式扶贫的“干起来”和福利式扶贫的“包下来”两种策略。前者适用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当地劳动,稳步提高自主脱贫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是适当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文明进步。目前全国已有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一年约6000万人,还有3亿人领取养老金。受全球经济下行和长期疫情的叠加影响,国家财政压力很大,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包下来”无疑是有害无利的,会助长“养懒汉”的不良风气,形成滋生贫困代际循环的温床。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简单体力劳动越来越被机械化、智能化所替代,只凭劳动意愿和体能而无一技之长根本无业可就,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技能扶贫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产业才能有就业,有就业必须凭技能,有技能才能真脱贫。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涉及2/3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些家庭2/3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因此,一方面要重点做好贫困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三区三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外出成本高、“家乡宝”情结深、语言交流和生活习俗等困难,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相比其他地方较低,要帮扶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在当地就业脱贫。在疫情条件下,国家明确提出优先扶持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就业,政策要落地还需技能支撑。由此可见,技能脱贫在脱贫攻坚中作用日益突出,不仅要学“硬”的技术技能,也要学习“软”的社会技能。这样才能做到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着眼脱贫攻坚后的巩固,提升技能更加重要。尽管“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基本解决,但巩固提升脱贫成效难度很大,稳定住、巩固好仍面临很大挑战。因此需要及时转换工作思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衔接转进。
一些脱贫地区因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就业不稳定、政策性收入占比高等因素的影响,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有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有可能沦为潜在贫困人口。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瞻性研究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发展规律,拓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多元举措,形成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在“摘帽不摘责”“扶上马送一程”的过渡期,授人以渔,凸显“体能+技能+智能”的重要价值,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增大防止返贫和勤劳致富能力,彻底斩断贫困反复和代际循环的传递链条。
健全县域教育体系是破解技能缺乏的锁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这是着眼“拔穷根”的战略性论断。教育脱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关键,是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国家脱贫攻坚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逐步提升。众多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掌握技能,不可能全靠外部教育体系提供服务,而是需要健全本地化教育体系,开发人力资源。一个完整的县域教育体系应当是“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这既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国家教委1988年发起的“燎原计划”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推广效益显著的农业技术,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有本土特色的县域教育综合改革。今天,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教育发挥脱贫致富根本之策作用的主要途径。抓好义务教育,核心是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地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创业能力,使其脱贫致富有门路;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可以让贫困人口子女升学深造有机会。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国家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部等四部门实施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努力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2019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5%。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底部。有关调查表明,2019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01万所,尚有127个县没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地方的共性是地广人稀,比如西藏人口最少的县只有8000多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多是贫困县或者是刚摘帽的贫困县,如四川省凉山州的布施县、金阳县、美姑县、普榕县,云南省怒江州的福贡县;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没有适度人口规模难以独立建立高中学校,没有规模产业支撑难以发展职业学校,没有质量保证很难新建普通高中学校。目前尚有80个左右的县没有普通高中,普及任务异常艰巨。
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教育是重要的扶志渠道和扶智源泉,教育脱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职业教育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脱贫方式。要落实好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目标,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技能学习的任务很重,既要“进得去”“留得住”,又要“学得好”“用得上”,为此不仅需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而且需要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双重拉动,形成有效的县域教育体系,使贫困人口子女“升学有路,就业有门,致富有望”。
“一县一策”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县域教育脱贫攻坚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有作为。
职业教育可以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历教育,又能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一人,帮助一个家庭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及时帮扶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也要培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人才,助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走上富裕之路,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致富一村”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要求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等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及脱贫致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贫困地区,“拔穷根”不必县县设职业学校,但不能没有职业教育。要破解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把握好需求与供给关系,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方案。一是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如青海省囊谦县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自2016年建成慈行职业培训学校以来,在贫困户职业培训上不断发力,服装设计、烹饪技能、机械手工、美容美发等行业2000余人获得一技之长。2018年,该校升级为慈行职业技术学校。二是建设培养培训综合体。如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创设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省广播电视大学迭部工作站、州贫困地区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州第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联合办学模式,实行多块牌子、一套机构,形成了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实用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技能培训格局。三是在普通高中附设职业教育班。四是在附近人口大县或州府所在地职业学校异地上学。五是在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学校就学。六是在内地中职班上学,推广2011年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我们要以“耽误不起”的责任感和“懈怠不得”的紧迫感,以技能脱贫打通脱贫攻坚的梗阻处,以教育脱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以健全县域教育体系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者:曾天山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8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相关新闻
- 2020-06-22交流互鉴奏响文明交响乐
- 2020-06-2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 走过怎样的历程
- 2020-06-22要把准五四运动和 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确方向
- 2020-06-22增强“课程思政”实效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