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教频道 >> 甘肃科技

从名不见经传到业界骄子

2025-05-07 08:10 来源:兰州日报

  从名不见经传到业界骄子

  “和恒种业”培育玉米新品助力兰州种业振兴

  近日,由兰州和恒玉米研究所选育的H1717玉米品种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对此,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生强坦言:“20多年来,公司将种质资源创新、玉米新品种选育作为企业核心工作,陆续投入2000万元科研经费,潜心玉米育种,已选育出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有40个(其中以技术转让形式转让出30个),通过省级品种认定的蔬菜品种有2个。”

  立足创新谋发展

  日前,记者走进该公司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和恒科技、和恒种业”牌匾和琳琅满目的玉米种子。“和恒175不仅籽粒大,茎秆高,还特别适合作为青贮饲料;H30214是中晚熟玉米新品,株型紧凑,穗轴是红的,籽粒黄色,呈半马齿形;H30019是中早熟的玉米新品,在西北地区从出苗至成熟119天……”对于公司培育的玉米新品,王生强如数家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恒种业从当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如今声名显赫的业界骄子,靠的就是始终如一的创新意识和持之以恒的科技投入。

  王生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意识到,只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立足市场。但由于财力有限,每年用于产品培育的资金很少。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坚持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产品培育,20多年来,公司已累计投入2000万元。

  目前,该公司拥有玉米研究所、品种试验测试开发部、销售部、园区管理部等5个部门,成为了一家科研育种和产品开发体系较为健全,以玉米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开发推广为主业的科技型企业。同时,在兰州、平凉、海南等地拥有3个育种基地,7个试验站(点),产品遍布西北、东北及华北玉米主产区。

  不问耕耘,只为收获。如今,和恒种业不仅与甘肃种子行业“龙头”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行业颇具影响力,成了玉米制种行业的佼佼者。多年来,该公司先后从欧美、墨西哥、泰国、缅甸及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引进外来玉米种质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作为选育种质重点进行“南繁北育”,开展二环系和优势自交系选育,选出了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该公司已选育出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40个,并在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

  旱地玉米“吨粮田”

  据王生强介绍,近些年,该公司的主要育种方向是粮饲兼用型玉米、青贮玉米、早熟玉米、晚熟玉米、鲜食玉米和机收玉米的新品种选育,涉及的玉米类型比较广泛。2024年,和恒5266、和盛5288两个玉米品种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列入2024年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在甘肃省农科院举办的旱地玉米单产提高技术示范项目中,“和恒5266”连续三年实现旱地玉米“吨粮田”,产量连续三年进入“前三”。今年,公司选育的“和恒175”玉米品种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全省作物品种布局意见中列为耐密宜机收示范推广品种。

  2004年,该公司完成国家甜菜体系育种工作项目1项。2015年承担并完成西固区科技局“早熟玉米育种”项目。自2017年开始,该公司陆续承担和完成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早熟、青贮、粮饲兼用、鲜食玉米品种选育项目和热带种质资源利用科研项目9项,并参与完成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抗旱玉米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丰产技术集成应用科研攻关项目。

  该公司在种质资源创新、热带种质北方玉米育种的应用及单倍体育种技术应用方面,先后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青海省农科院、宁夏农科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科院、内蒙古鄂尔多斯农科院、敦煌种业研究院、白银谷丰源玉米研究所、新疆石大科技种业股份公司、宁夏红禾种子公司等单位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并在热带种质北方玉米育种的应用上取得科研成果。

  智慧农业产业园

  2019年1月,该公司牵头成立“西北玉米育种技术协作联合体”,就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开展合作及技术攻关。2021年成立“兰州和恒玉米研究所”,专门负责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在公司原有科研人员的基础上,聘请知名玉米育种专家开展玉米新品种育种。

  据了解,该公司还在西固区达川镇流转土地500亩,创建兰州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开展科研育种、区域试验、新品试验筛选、品种展示示范及抗病性鉴定等业务工作。截至目前,已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园区道路、蓄水池、现代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占地300亩的重点试验用地及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监测系统、气候监测系统、智能化农业技术平台等。

  该园区还被兰州市科技局确定为“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兰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认定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教育基地”,被甘肃省种子公司认定为“农作物品种省市共建展示评价基地”。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王生强坦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公司来说,就要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研力量配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致力于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成长培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 鹏 王忠德 张万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