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教频道 >> 文教评论

着力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

2025-06-20 11:26 来源:甘肃日报

  着力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

  季慧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地理单元最丰富、历史遗存最富集、自然景观最鲜明的地区,其文化和自然遗产交相辉映、协同共生。我们要立足河西走廊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国家文化遗产线路样板,赓续中华文脉,涵养中华文明。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系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义。要立足河西走廊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构建丝绸之路学、敦煌学、简牍学、长城学等特色学科体系,深入挖掘阐释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以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为引领,依托“石窟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河西走廊重要石窟寺整体保护、数字化保护和科技保护,建立完善的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体系。突出河西走廊密布的汉明长城、烽燧、关津等重要遗产保护利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分级分类加强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利用。加强河西走廊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和古城址整体保护,保存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景观环境,留住文化遗产的“形”。深化革命文物价值内涵研究,依托革命旧址、工业遗址、纪念馆等资源,打造河西走廊“红色遗产廊道”。

  加强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自然遗产留存有自然演化的历史信息,也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维系着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着地球生态安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自然珍宝,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持续提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利用水平,强化对地质遗迹的科学保护。大力推动张掖彩丘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加强对张掖彩丘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实施张掖彩丘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地质遗迹巡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实时保护监测数据平台,提升地质遗迹科研科考能力。深入研究并理清与张掖彩丘密切相关的地质构造演化关系,强化资源价值独特性、唯一性分析,突出张掖彩丘在全球地质景观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实施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开展深度科研合作与保护,全面提升接待能力、服务品质、生态保护能力,着力打造地质遗迹保护与文明城市创建融合发展的典范样本,形成集“地质研学、生态体验、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服务矩阵。

  加强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河西走廊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环境独特,造就和滋养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河西走廊沿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要支持建设河西走廊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体验带,支持创建丝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张掖祁连山农牧交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合肃南裕固族、肃北蒙古族、阿克塞哈萨克族和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高标准推进武威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建设。要推动优秀民族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加大河西宝卷、曲子戏和蒙古族服饰、裕固族服饰、天祝藏族唐卡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加快建设酒泉、张掖、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加强河西走廊优秀民俗文化传播普及,举办河西走廊民族嘉年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剪马鬃节等文体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举办丝绸之路非遗大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遴选优质非遗资源参加全省性非遗展示展销等活动,提高河西走廊沿线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建设河西走廊国际旅游带。河西走廊国际旅游带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杠杆,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更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的关键支点。要系统优化空间布局,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重点,辐射带动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白银六地联动发展。大力提升河西走廊沿线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品质,把敦煌莫高窟、张掖七彩丹霞等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核心景区。完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区域道路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4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加快完成大敦煌交旅融合发展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旅游公路提质改造,打通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示利用“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石窟艺术长廊、长城边塞廊道和自然地理奇观三条国家级经典主题游径。加快嘉峪关文物景区提质升级,推进张掖彩色丘陵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把河西走廊建成具有无限活力的丝路文化旅游黄金廊道。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河西走廊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对于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作用。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世界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外联合考古行动,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枢纽平台。建成运行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物保护修复、考古研究、博物馆展陈、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办好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路艺术、石窟艺术等主题展览、研讨会和敦煌论坛,着力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造成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情感融通的桥梁。策划开展“敦煌文化周”“从河西走廊看中国”等系列活动,推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河西走廊》等文艺精品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作者为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