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教频道

城乡科普双线并进 “精准滴灌”润泽万家

2025-08-01 08:06 来源:兰州日报

  城乡科普双线并进 “精准滴灌”润泽万家

  兰州市创新科普模式以知识惠民生

  甘家巷社区举办2025甘肃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活动

  在城关区甘家巷社区,“健康减‘负’科普营”刚刚结束,几位居民围在一起复盘饮食打卡成绩,社区营养讲师一边点评一边讲解下一阶段目标。而在几十公里外的榆中县马坡乡,兴顺种植养殖协会的微信群中,一则“黑根病预警”短视频被置顶,农户们正围绕用药配比展开热烈讨论。

  这些场景并非科普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兰州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真实转变,背后正是2025年甘肃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成果。为推动科学知识向城乡社区、农技协、科普基地等一线单位延伸,兰州市科协通过多点布局、机制创新,让科普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因地制宜选点位

  科协推动优质组织脱颖而出

  为了让科普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市科协以实际成效为导向,在基层打造出一批有活力、有特色的示范点位。

  “我们在编织一张贴近居民生活的科普网。”甘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唐致勇的一句话,道出了社区科普工作润物细无声的初衷。

  作为2025年兰州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实施社区之一,甘家巷社区通过一系列小而精、小而巧的项目,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居民提供分层分类的科普服务。

  “我们的活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唐致勇介绍说,“像针对老年人,我们安排慢病讲座、体检报告解读,还有非遗手作课(如点翠工艺),降低技术门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交互动。手机课堂也很受欢迎,帮助他们跟上数字社会的节奏。诸如反诈、防火、垃圾分类、遗产继承等生活类科普内容,我们也常态化安排。”

  这些活动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立足居民实际需求,与多方协作机制共同构建而成。社区打破“单打独斗”模式,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科协的指导下,联合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校,引入师资、共建平台,同时缓解人手紧、场地少的现实难题。“我们邀请高校志愿者参与组织,居民骨干也在不断成长,比如‘甘甘科普之光’,现在既是服务对象,也是骨干力量。”唐致勇说。

  居民的变化,也成为社区最有力的反馈。“有居民原本很少出门,现在不仅愿意来社区,还成了我们的活动骨干。”唐致勇介绍,许多活动结束后,居民自发在群里留言、回顾学习成果,甚至提出下一期建议。

  接下来,甘家巷社区还将打造“15分钟科普圈”,并开发“黄河生态课”等本土科普课程。

  精准服务送资源

  专家培训直达一线技术需求

  相比城市社区,农村地区的科普推广更多面临“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现实问题。榆中县马坡乡的兴顺种植养殖协会(以下简称“兴顺协会”),正尝试用技术合伙人结合点单教学,以及数字赋能的模式来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是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效益。”兴顺协会会长曹伦霞说,协会构建的是点单式以及实操式双结合培训机制。课程内容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村干部、微信群、入户走访收集反馈,围绕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母畜护理等“点单”,再由县农技中心、高校专家、“田秀才”等组成讲师团授课。

  每次讲座之后,协会马上组织田间实训。专家手把手指导、农民现场操作,做到“听完能干、干完会问、问完再学”。“专家在地头授课,农民愿意听、不怕问,问题现场解决,这种效果远胜纸上谈兵。”曹伦霞说。

  在县科协的支持下,协会获得了高水平技术团队和实用科普资料。《黑根病防治手册》《高效养牛技术100问》等图文并茂的资料,成为农户口袋里的技术宝典。

  数字化工具也被充分利用。微信群成为交流阵地,协会自制的剪枝、配药等短视频教学内容语言朴实、操作直观,特别受到年长农户喜爱。同时,协会还探索老中青三代联动策略,鼓励返乡大学生假期带动父辈学习,外出务工青年则通过视频指导家中长辈操作,实现知识远程传递,用科普影响三代人。

  “我们也在打造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养殖体系。”曹伦霞介绍,兴顺协会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产品销往重庆等地,雪花牛肉和高品质牦牛产品已成品牌。如今,协会已成为榆中县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吸引众多农业合作社、农技协前来观摩学习。

  示范引领筑高地

  打造可复制的科普样板

  一个社区能常态化开展活动,一家农技协能持续赋能农户,背后都离不开幕后力量——基层科协的组织支撑。

  兰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甘家巷社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在多轮推荐和实地考察中表现优异。“评选时不仅看活动次数,更看居民参与率、内容体系、机制建设等综合能力。”

  市科协不仅依托项目资金,还统筹专家资源、设计课程体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社区长期共建。“我们注重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能力,而不仅仅是组织一次讲座。”负责人说。

  在榆中,县科协为兴顺协会提供了点对点服务——对接正高级专家、组织专题培训、发放实用资料。“4月我们联合开展了一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讲座,参与的农民都说讲得实用,学了能用,反馈特别好。”榆中县科协主席王烜告诉记者。

  据悉,兰州市科协正通过市统筹、区县执行、基层创新的路径,推动典型引路、项目支持、平台共建三大机制,建立一张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科普矩阵。接下来,市科协还将打造科普数字化平台,推动“专家在线”“视频课程”“农技直播”等服务向基层延伸,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知识动力。

  记者手记

  回看这次采访的照片,记者的视线停在两张画面上。一张,是甘家巷社区活动室内,几位老人围坐一圈,脸上带着认真又满足的神情;另一张,是马坡乡兴顺种植养殖协会的养牛户,站在牛栏旁,双手搭在围栏上,指尖布满厚茧,眼神却透着笃定和希望。这两幅看似毫不相干的画面,却共同构成了记者对兰州市基层科普工作的第一印象,扎实、温暖,且真实可感。

  从城关区甘家巷社区的手机课堂和非遗手作坊,到马坡乡兴顺协会里的专家下乡与技术推广,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次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次次知识供给的精准响应。城里老人听得懂、能参与,乡间农人看得见、能实践,这就是基层科普该有的模样。

  采访中,兰州市和区县科协工作人员没有过多的口号,他们更愿意让记者去“看”。看社区居民写下的满意留言、看培训结束后农民翻阅教材的认真神情、看协会基地如何把扶持变成“自造血”。一城一乡,两种路径,讲的是同一件事,科普只有贴近人,才能被信服、被使用、被转化为现实中的改变。真正的基层科普,既能入手,也能入心。只要用心扎根,就能在一双手、一句感谢、一次丰收里默默生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