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解锁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技术革命机制创新与电商赋能三重驱动
榆中县解锁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品种蔬菜引进试验
榆中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推动科技应用与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以龙泉乡为例,该乡武家庄村通过辣椒种植基地引入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并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全乡辣椒产业集群发展,将以往“靠天吃饭”的山区坡地转变为高效生产的富民产业。这一成功案例只是榆中县科技兴农实践的缩影,榆中县还涌现出多个类似通过技术赋能和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型。
科技育种
从“九年一梦”到“高效快繁”
走进三角城村康源公司的良种繁育基地,百合脱毒种球生机勃勃。一场“种源革命”正在上演:依托脱毒组培与鳞片包埋快繁技术,基地培育优质籽球2000万株,颠覆传统百合“生、长、养各三年”的漫长周期。县农技中心金军民介绍:“以前种百合要9年才能见到收益,2023年榆中县开始做脱毒组培技术,为百合鳞片籽球繁育提供优质种源,如今6年就能见效。”这项技术通过切取百合0.2毫米的茎尖分生组织,在无菌环境下培养,再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确保每一株幼苗健康无病。拥有优质种苗后,为推进规模化快繁,将独头脱毒优质大百合作为“母本”,其鳞片被埋入营养基质,在智能控制的温湿度环境下,每片鳞片可生长出2-8个小鳞茎。同时,榆中县还通过“三大技术革命”提速百合产业发展:组培繁育与鳞片扦插结合,育苗周期压缩,成本减半;种球复壮提纯技术缩短培育期1年;配套覆草保墒、机械深开沟浅种植技术,提升百合品质。
智能育苗
“蔬菜工厂”里的产业新机
榆中县依托“中国·兰州丝路寒旱现代种业创新谷”机遇,围绕高原夏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创新打造“榆苗陇萃”育苗品牌。现已建成甘肃康源、榆中水禾、甘肃满衍等16家现代化育苗中心,集成多项先进技术,通过工厂化育苗,为现代农业产业注入强劲“工业芯”。榆中满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连栋温室大棚里,尾茬蔬菜育苗接近尾声,等待移栽大田。这座“智能产房”里,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数据,自动调节温湿度、光照和通风湿帘系统,提供最佳生长环境。负责人孙永满介绍,合作社成立以来,为解决高原夏菜多项短板,累计投入2800多万元,建成农产品冷链仓储库、日光高温大棚和育苗工厂等,年育苗3000万株以上,年收购外销蔬菜1万多吨。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承担多项推广工作,带动当地高原夏菜基地种植规模扩大,提高农户标准化种植水平。
链式发展
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餐桌
科技赋能并不止步于生产环节,更延伸至整个产业链。得益于独特的海拔优势,榆中县创新“梯度种植+分段上市”策略(春茬提前15天,秋茬延后15天),辅以高效节水减药技术,破解集中上市难题。并加大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在长途运输中,运用“冰瓶降温”、“棉被+泡沫+反光层”三重保温等方案,确保蔬菜品质。全年外销高原夏菜约130万吨,90%销往粤港澳等东南沿海,10%出口东南亚,60小时直达大湾区餐桌。为提升“含金量”,全县聚焦“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全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库,形成西北最大“北菜南运、西菜东调”产地集散中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神果百合、兴业驴肉、康源蔬菜等深耕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原字号”向“精品化”跃升,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培养“电商新农人”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搭乘数字经济快车,榆中县大力培养“新农人”,推行“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模式,手机变为“新农具”。建成覆盖广的电商服务体系,已孵化538家电商企业,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势头强劲。“互联网+”为农产品插上飞向全国的翅膀。同时,榆中县发展“3+2+N”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打造中部川塬河谷高原夏菜、南部二阴山区生态农业、北部山区旱作农业“3条产业带”;聚焦强农业“芯片”和延“链条”“2个重点”;建成“N”个产业园和基地,助推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马铃薯四大产业集群发展。
科技为笔,产业为墨。榆中县正用新质生产力,书写从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的崭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科技动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通讯员 华彩弟 文/图
- 2025-09-012025年《开学第一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2025-08-29“国际范、科技感、文化味”
- 2025-08-29第十二届民盟教育论坛在兰州举办
- 2025-08-27中国“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