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技守护青山 建体系培育良才
靠科技守护青山 建体系培育良才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破解林业数智化转型人才培养瓶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深秋的小陇山林区,橙红叠翠,金黄缀枝。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掠过斑斓林海,精准完成三维扫描。操控者是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林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
“无人机捕捉的每一组数据,都会实时汇入智慧云平台,为林区生态保护、资源管理插上科技翅膀。”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点破技术赋能林业的深层价值。
这一幕并非偶然。它是该校精心构建林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三链四阶”培养体系结出的硕果,更是学校让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持续输送人才的生动缩影。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曾几何时,甘肃林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困境。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省林业信息技术岗位需求年均增长23%,但人才缺口却超过40%。专业建设滞后、教学标准缺失、产教协同薄弱,成为智慧林业发展的“拦路虎”。
困境之下,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12家单位开启林业职教改革攻坚,“三链四阶”培养体系由此发端。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将遥感、地理信息、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行业最前沿;牵头研制全国首个林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填补了行业教学规范空白;组建国家级现代林业职教集团,搭建起“政行企研校”五方协同生态,让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
走进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围在操作台前的学生们,目光紧盯着屏幕,通过22套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沉浸式演练森林火灾预警、病虫害智能识别等场景。
“以前学森林火灾处置,只能靠课本和老师讲解,现在通过虚拟仿真,能亲身‘参与’火灾预警、扑救全流程,印象特别深刻。”一名正在操作的学生告诉记者。
“‘三链四阶’培养体系是我们的核心创新点。”项目负责人罗广元指着墙上的体系架构图介绍,“产业链牵引是基础,我们深入调研行业,明确无人机巡护、森林‘一张图’管理等核心岗位需求;教育链响应是关键,围绕岗位需求培养‘懂林业、精技术、善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创新链输出是目标,让教学成果反哺产业升级。”
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林业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我们已累计输送1000余名林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就业率达96.88%,对口率为86.2%,留甘率为75.8%。”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这些数字生动诠释了学校在林业人才培养上交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答卷。
在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创新性提出的图像智能识别算法,让1100万亩林地的数字化管理效率直接提升30%。当地林场场长感慨不已:“高校与林场的深度合作,真正为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了生力军。”
与此同时,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也硕果累累,不仅建成了国家级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平台,还研发现代林业智慧云平台管理森林资源3700亩。此外,依托林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开设全国首个职业本科智慧林业技术专业,并成为全国首个职业本科智慧林业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如今,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已被全国80%林草类院校采用,“甘肃范式”已覆盖10省58家单位。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林场,源自甘肃的智慧管理平台正实时监控桉树林生长态势;在西北干旱区,毕业生主导的“数字造林”项目使苗木成活率提高35%;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园里,新一批学子正围在草坪上调试无人机遥感模块,这些模块即将用于祁连山生态监测项目……
从陇原大地的各个林场到广袤的国家公园,这些“数字护林人”正用一行行代码守护着绿水青山,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智慧动能。
- 2025-10-23第七届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兰召开
- 2025-10-16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秋季双选会举行
- 2025-10-16兰州大学:铸剑强国七十载
- 2025-10-16西北师范大学举办大学生求职礼仪专项指导活动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