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许振明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坚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创新导向,才能不断走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夯实甘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推动甘肃“产业大脑”建设,聚焦省内新能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新材料装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产业实时升级,助力打造高端产品链、创新培育服务链、优化延伸价值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协同制造,支持链主企业打通供应链上下游设计、计划、质量、物流等资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促进工业制造数据高质量、高价值开发利用,实现敏捷柔性协同制造。促进跨领域科技融合,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建设工业领域安全可信数据共享空间,支持工业互联网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新型工业软件和装备应用,加强使能技术开发应用,支持企业打通全价值链数据流,发展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
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健全甘肃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立足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以及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产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升级方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新能源、电工电气、石化通用、通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现代农机等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煤制油、煤液化、煤气化、煤制化学品的生产推广。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努力提升现代中医药、生物制药、化学药及制剂等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高端装备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新型能源、先进芯片制造和封装等关键核心材料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培育壮大锂电和光伏产业、大数据产业。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新支柱产业集群。立足工业基础,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领域,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全方位孵化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凹凸棒石、同位素等产业,推动形成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擦亮甘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底色。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测算与评价,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加强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各行业生态环境公共数据融合应用。提升废弃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废弃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的紧密耦合性和强关联关系,推动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优化生产要素供给,打通甘肃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利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难点。坚定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切实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
深化人才机制创新,强化甘肃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人才支撑。加快推进一流高校和学科群的建设,围绕“高精尖缺”领域培养人才,整合完善各类引才计划、构建人才梯次招引体系,巩固用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打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和报酬机制,让各类人才充分展示才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迈开脚步“走出去”,更要敞开大门“引进来”,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为我所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 2024-12-06把旅游演艺打造成甘肃新的文化品牌
- 2024-12-04探索科学 创造未来
- 2024-12-04甘肃省首个红十字青年博爱家园投入使用
- 2024-11-28陇南市与甘肃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