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这群95后、00后大学生来到了新国展
原标题:特殊时期,这群95后、00后大学生来到了新国展
刚拿到防护服的时候,1999年出生的王仕伟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王仕伟(左)在工作中
在“外防输入”最前线的新国展集散点,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2名学生志愿者穿上防护服,为外籍入境人员分流登记担任翻译。这支队伍都是北京孩子,大部分是95后,甚至还有00后。
王仕伟今年大三,学日语,他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动漫人物。作为二外翻译团队的第一批志愿者,他已经在新国展集散点工作了一个多星期。由于日语组只有四名志愿者,王仕伟需要和其他同学轮班。早班5点50分就得出门,如果是夜班,回到驻地往往就要深夜1点多了。
为了保证睡眠,王仕伟舍弃了心爱的游戏和动漫,休息时间几乎全用来补觉。“你看我,还是活力四射。”他搞怪地说。
王仕伟在帮助日本旅客
王仕伟家住延庆,离顺义挺远,但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3月10日,新国展集散点启用。当天上午9点多,接到提前上岗的通知,下午1点,他就拎着行李箱出现在了新国展。现场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工作人员、民警、保洁人员也都穿着防护服,虽然场面比预想的要严峻,但他并没紧张。
“我们的日常防护都做得非常严密,爸妈对我也很支持。”王仕伟说,他是先报了名,才告诉的父母。“平时说日语是因为日语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兴趣,一想到还能用日语帮助别人,我就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出来。“毕竟我也是一个北京孩子。”
旅游科学学院董晨轩来报名“守护国门”时,她同样没有犹豫。在新国展集散点,志愿者们需要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就像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因为武装得严严实实,他们也要在防护服写上名字才能认出彼此。因为工作时间长,他们也跟医护人员一样,脸上被口罩勒出了印痕。
董晨轩脸上留下口罩印痕
因为防护服是一次性的,志愿者们为避免上厕所,平时都不敢喝水。穿上防护服,汗水散发不出去,白天很闷很热,到了晚上,汗水贴着身子往下滴,又湿又冷。为了能稍微好受一些,志愿者们都是乘坐班车到了集散点之后,才在车上换衣服。最初,志愿者们需要别人帮忙才能穿上防护服,现在大家不但自己就能搞定,而且两分钟之内就能穿戴整齐。
董晨轩在集散点
董晨轩说,这次疫情之中,有很多90后、00后的医护人员冲在了抗疫一线,是这些同龄人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十几天前,一则95后护士报名上一线的新闻让她陷入了沉思。爸妈问她,“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去?”她当时回答,“我不知道。”当得知学校招募翻译志愿者的消息时,她却不假思索地报了名。这时她发现,不知为什么,她居然没有害怕。
随着“外防输入”的工作量增加,董晨轩还负责协助学校进行第二批志愿者的招募。当时已是晚上11点多,消息刚发出去,就有40多人加她微信。“大家没有丝毫犹豫,都说随叫随到。哪怕名额已经满了。”那一晚,她逐一回复同学们发来的消息,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
“我们这一代和前辈们虽然使命不一样,但使命感是一样的。”董晨轩说。
(照片由志愿者本人提供)
相关新闻
- 2020-03-20最美的画送给凯旋的英雄——武汉中小学生用画笔向白衣战士致敬
- 2020-03-16华北理工大学探索研究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会——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辩会
- 2020-03-12北方工大:“三个思维”提升校园防疫与治理能力
- 2020-03-10华东交大:专场“云招聘”实现女生精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