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培养的五维空间
新时代公民培养的五维空间
摘 要:通过对新时代公民培养模式的一到五维空间的步步探索,突出强调公民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公民教育中的生命维度不容忽视,否则公民培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所适从。现代公民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对道德以及道德本质的追问。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培养;五维空间
人的根本属性莫过于公民性。今日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她正以和平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将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而美丽中国的建设,是智慧的洗露,也是文明的行走,更是厚德的载物,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全体公民自觉的行动当中。
新时代公民培养问题,已成为了当代话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公民的品质培养,已成为了时代的考量。
新时代公民培养的一维空间
公民培养不可能简化为一个点,一个人的公民性是有空间与时间纵横穿梭的。点,意味着空间与时间通通不存在。简单的点点间形成不了公民社会,因为点点间只是一个零维空间。
公民肩负着守望和治理公共生活的责任,社会交往中,点与点相连成线,在公共生活中、在公共教育中,才能成为公民,形成公民教育的一维空间。
例如:习俗和文明。习俗是条线,由于生活、劳动、教育是一体的,公民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其中,最受重视的是虔敬和对父母的孝顺。文明是一条亘古流淌、源源不断的河。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颁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着重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1]
新时代公民培养的二维空间
当一条线穿过一条线,我们就拥有了二维空间。公民培养的二维空间是一个面,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民众的认知结构和积极参与社会的良好动机,通过整体参与,使社会变成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美好的社会。公民培养最须关注“关怀”“判断”和“行动”这三个层面。
公民培养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它表现为公民养成主体的品质(俗称“德性”);二是表现为公民养成主体的行为(德性实践)。公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德性在人性、德性实践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学校公民教育及其效果的提升问题仍然是当今一个全球性的、急需智慧投入的领域。
新时代公民培养的三维空间
真正的公民教育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一个有长度、宽度与高度的立体三维空间中。公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单体而能为的,不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单一一方所能构建的。公民教育只有立体化的构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所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导向构建公民道德规范、强化公民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形成公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及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氛围,广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立足于人的实践—现实、主观、能动的生命实践,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全新思维方式,也是我们重建新时代公民培养的现实生活基础,更是使新时代公民培养体系有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公民教育也不可能仅停留在没有时间的三维空间里!
新时代公民培养的四维空间
四维比三维多一维,它是什么呢?它是时间!公民培养既不是单一功能观,即政治功利主义魔方;也不是功能观的无度、无序,即为泛德育无立体;而是功能观的适度(不是无限罗列,一个立体牵引着一个立体)、分层(不是无序排列,层层立方,环环相扣)与中介(必须认识功能实现的中介环节,链接成体),步步落实、落小、落地。
文化功能是学校公民教育功能中的中介。公民培养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即对于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变迁等方面的作用)—历时态功能;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即文化传统、文化构成中所起的作用)—共时态(结构)功能。
要树立全面的公民培育功能观,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等一起构成公民培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完整架构。同时,又要充分注意公民培养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公民培养是一种整合性教育,这种整合不但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整合上,也表现在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的整合上。公民培养是终身的,这种终身性培养,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发展的全面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强调的那样,“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可见,新时代公民培养的终身性,消除了一次性教育给人的失败的烦恼,每个公民都有足够的机会弥补发展中的缺憾,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丰富自己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与个体的道德发展与人格完善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作为公民终身培养表现形式的回归教育、文化生活教育、闲暇教育都是与人的精神生活、伦理生活的超越与提升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即从“他律”走向“自律”,从用外在于人的德性来“约束人”到“人拥有德性”的回归。可是公民作为三维生物,只能看到四维空间的截面,也就是现在的你、现在的我和现在的他;换句话说就是此时此刻的世界,不曾想过未来的某个美丽日落。
新时代公民培养的五维空间
沿着时间线向前,公民培养从一个立方体向另一个立方体行进,穿梭的这条时间线就是四维空间里的那条线,也就是说,三维的我们沿着四维空间里的时间线向前走。
第一,新时代公民培养凸显的是基础性。幼儿园、小学进行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学进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大学进行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以及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公民培育的空间与自然、社会、意识以及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本质是决定现象的、整体是制约部分的、一般是说明特殊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凸显的是全息性。公民培育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我们不是四维空间的生物,看不到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时段的自己。但是,时间线只有一条,二维是两条线交叉,将一维升级为二维,那么现在,在四维这条时间线的基础上,再加一条时间线和这条时间线交叉,五维空间就出现了!
公民培育的五维空间的各个维度是有机统一的,彼此间不但不得分割,且可以相互自觉转化,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三,凸显的是整体性。公民培养,必须对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做出统一的说明,包括公民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属性。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公民培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公民的自然、社会、意识属性各有自己的范畴。完整把握的同时,又必须对公民培育的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属性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
反思以往我们的公民教育课程中的缺失。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公民教育成了一种知识教育、一种认知教育,并一直试图在方法上强烈地表现科学化倾向。人们将公民教育仅视为外在的道德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强调人们对这些规范的模仿与操练,严重忽视了公民教育作为成年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就导致了公民教育整体性中一个重要维度的缺失,这就是公民教育价值观念形成与公民教育行为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公民教育中的生命维度被忽视,公民培养的整体性就支撑不起来,完整性又何从谈起。现代公民培养的关键,是不能放弃对道德以及道德本质的追问的。
第四,凸显的是兼容性。公民培育的五维空间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公民培育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维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3]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4]道德是个人在交往中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默契”。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模式,无论是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麦克菲尔的“体谅”课程模式,还是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等,学生是不会被要求以现在的片面牺牲换取未来不确定的幸福与成功的,不会把公民教育演化成一种纯粹的“牺牲”教育。
第五,凸显的是主体性。公民培养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公民培养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公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新时代公民培育要接地气,要关爱人的全面发展;其培育路径要注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注重开发隐性课程。
第六,凸显的是系统性。其使公民培育的不同层面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公民培育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全力构建优化的学校公民培养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信仰层面,灵魂要附体,信仰不再低迷,这要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要靠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要靠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总之,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去探究那所谓的“暗物质”。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我们的维度。如果说公民培育的一维是一条线,我们怎么装饰它都不绝美。那么,公民培育的二维是一个面,我们可以画一个很绝美的图。不过再绝美的画我们都不如把它变成立体的好看。所以,公民培养每多一维度就会多出无穷的美感。
世界的个体正在觉醒,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每一个人都蕴含着无限强大的能量。这个时代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让我们开始寻找自我。无论是20年前 1G、2G语音时代的伴随,还是10年前3G、4G移动宽带时代的伴随,甚至是2022年以后的5G超联接时代的统领,都在最大程度地激发我们的个体力量。公民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给予人们无穷无尽的能量,穿越时空,涵养大地,陶冶性情,升华魂灵。冥静间,公民培养充满“穿越”的六维空间似乎在向我们开启了大门……(作者:周晔 严书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暨2018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8ZD0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11.
《北京教育》杂志
- 2020-04-21家庭经济情况普查形式对资助精准化认定有效性的影响
- 2020-04-2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应对疫情防控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