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第一”真正成为教育界共识
原标题:让“健康第一”真正成为教育界共识
全国两会期间,为中小学生“减负”、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受到代表委员高度关注。近日,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委员们指出,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能问题较为突出,近视、肥胖发生率居高不下。委员们认为,面对陈旧的育才观念、对体育科目重视不够等现象,是时候适度调整一下教育指挥棒的方向了。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时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在我国,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体育。“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近日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3.54%,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6.56%;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1.6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4.20%。2019年底,云南省率先将中考体育分值提到了100分,与语数外等主科等值。应当说,重视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在我国已凝聚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广泛共识。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现实中,开不齐体育课、挤占体育课成了个别学校的常态;一些地方的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质量不高、形同虚设;中考体育存在“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在升学压力下,学校体育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视力不良和体质健康水平依然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短板。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面临过重的课业负担、运动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在去年举行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提出将以“一增一减一保障”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即增加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健康教育;减轻中小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加强制度保障及师资、场馆设施等条件保障,这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指明了方向。
学校体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应努力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积极发挥评价作用,把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二是做好保障,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按照标准配备体育场馆设施,同时落实好校方责任险等制度。三是改进体育教学,做到“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是通过体育等手段,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借助全国两会这个平台,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鼓与呼,让“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26日第2版
相关新闻
- 2020-05-26在线教育应不断弥合数字鸿沟
- 2020-05-26张志勇代表:打破线上与线下教育相融合的思维
- 2020-05-26专访倪闽景委员:对热搜信息请完整获取、理性看待
- 2020-05-25亲子沟通不能只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