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壁画像砖入选人教版历史教材,走进课堂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刘姗 程健 宋芳科 王星懿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嘉峪关。
当天下午,来自中央及省市县媒体、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大V等30余人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遗址,探访那些沉睡千年的壁画砖背后的故事。

2024年,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珍贵画像砖——《牧马图》和《采桑护桑图》,正式入选全国新修订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也让这座古老的壁画墓再次跃入公众视野。
据悉,全国新修订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于2024年9月在全国中学生中正式启用,共有90件国宝级文物被写入教材。其中,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五号墓的《牧马图》和六号墓的《采桑护桑图》两幅画像砖脱颖而出,被选入教材。

《牧马图》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畜牧业的繁荣景象,牧民放牧的日常生活瞬间被以简练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勾勒出来,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而《采桑护桑图》则描绘了采桑女与护桑少年的场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乡土风情,更说明当时河西地区丝织业有一定的规模。
这两幅画像砖不仅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居住在河西地区的各族人民在魏晋时期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流、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历史画面,更为研究河西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这两幅画像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民族融合的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体现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融合的盛景。”嘉峪关长城研究院魏晋墓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王磊介绍。
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国宝级文物加入新材料,让文物在历史课堂中“活起来”,不仅是对文物本身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增强孩子们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25-10-30嘉峪关“地下画廊”再现千年烟火
- 2025-10-30长图|青砖绘世!千年河西走廊壁画砖,藏着满满人间烟火气
- 2025-10-29甘肃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破解苜蓿耐盐碱密码
- 2025-10-29兰州化物所智能消防装备研发获突破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