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教频道 >> 教育精图

高原高铁守护者陈永红:风霜铸担当 祁连山下写忠诚

2025-08-29 09:54 来源:兰州晚报

  高原高铁守护者陈永红:风霜铸担当 祁连山下写忠诚

  在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群这一世界高铁海拔最高的区段,有这样一位“最美铁路人”——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山丹马场高铁综合维修工区工长陈永红。12年来,他在平均海拔3100余米、最低气温零下39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中,以坚守诠释担当,用奉献守护高铁安全,成为祁连山下最动人的“高原守护者”。

  主动请缨赴高原

  “艰苦岗位总得有人守”

  2013年9月,已是普速铁路维修行家的陈永红,主动请缨参与兰新高铁前期介入。面对同事“高海拔身体能受得了吗”的劝说,他笑着回应:“没干过高铁,想学先进理念;艰苦岗位总得有人守。”初到山丹马场,87米高的大平羌沟大桥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寒风穿透三层棉衣,他被冻得双脚失去知觉,剧烈头痛与窒息感袭来。

  这位曾参与乌鞘岭隧道建设的硬汉,竟因一场感冒在简易板房里躺了两天。妻子在电话里哽咽劝归,他沉默良久后却说:“兰新高铁开通是难得的机会,我不想错过。”

  “奔五”学技成“鹰眼”

  两万字笔记破解技术难题

  “奔五”之年,陈永红成了高铁技术的“小学生”。书桌始终摆着作业指导书、供电示意图和磨卷边的笔记本,面对“无交分线岔”“六跨式分相”等陌生参数,他利用无“天窗”作业的夜晚逐章钻研,记不住就分类整理,写下3本共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至今仍是他破解难题的“秘密武器”。为掌握线路一手资料,他12年徒步丈量7个隧道群、8座高铁大桥,设备薄弱点、隧道结冰点等关键信息都刻在他心里。

  “打铁还得自身硬,业务不好怎么服人?”这是陈永红的口头禅。为此,工友们送他“鹰眼工长”的昵称。接触网工郑义和说:“隧道进出口的冰柱、接触网上的细裂纹,他都能一眼发现。”2015年初秋,一场秋雨导致气温骤降,管内牵引变电所两次跳闸。虽未影响行车,他却连夜组建攻关小组排查。接触网工刘超回忆:“那几天雨瓢泼、风抽脸,陈工长带着我们3天3夜往返排查近300公里。”最终,他从绝缘子上的细微水雾中找到症结——高海拔温差形成的“冷露”降低绝缘性能,随后用加装柱顶式绝缘子的“土办法”消除隐患。

  2022年1月8日,门源发生6.9级地震,正在大梁隧道作业的陈永红第一时间指挥24名职工撤至安全区,自己则带领3名党员冒着余震徒步排查,记录20多处受损点,为抢修提供了关键数据。“24人平安回来,数据能用得上,就是最高兴的事。”他事后爽朗笑道。在他的带领下,工区管段连续多年实现安全“零事故”。

  暖人心聚合力

  打造 “扎根高原”的职工小家

  除了技术过硬,陈永红更懂凝聚人心。2023年12月,两名“00后”新工入职,从生活照料到技术帮带陈永红全程跟进,工余还陪他们唠家常,解心结。他记得每位职工的生日,会在食堂加菜;清楚谁爱吃辣、谁忌香菜,打饭时总多叮嘱一句。在他的带动下,大伙一起打造高原特色职工小家,小花园里格桑花绽放,“扎根高原”四个大字格外醒目。“00后”职工李佳龙说:“看着小家变美,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我喜欢这样的小家。”

  12载春秋,陈永红头发白了大半,脸上刻满风霜,却始终记得初来时的誓言:“既然来了,就要守好这里。”望着兰新高铁上呼啸的列车,他眼里满是光芒:“人和设备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想一直守下去。”

  祁连山依旧巍峨,这位高原守护者的故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通讯员 赵含章 伊慧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